《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征稿启事
投稿邮箱:fanyi_yanjiu@163.com(邮件统一命名格式:作者+文章标题)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旨在为译界的学者们提供一个展示亚太地区翻译研究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增强亚太地区翻译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学者们的“文化自觉”意识,推动该地区翻译研究的发展和以翻译为媒介的文化输出,展示亚太地区翻译研究领域最新的重要成果,涵盖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如文学、语言学、历史、艺术、媒体与传播学、文化研究、政治学、国际关系、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力图从跨学科的角度呈现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的真实概貌,并最终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创办于2015年,一年两期,全国发行。目前已发行九辑,所有刊发论文都已被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欢迎投稿,或者您也可以推荐相关稿件给我们,我们将进行严格的匿名评审。文章一经录用,我们将选择最近的一期为您发表。
稿件形式:研究论文、综述报告等
投稿要求:
1.接受中文或英文稿件,均需包括中、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不多于五个),个人简介(150 字以内),科研项目信息;
2.稿件需题文相符,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3.未曾在国内外期刊以及会议上发表;
4.论文采用Word格式,来稿字数以8000-10000字为宜,特别优秀的稿件也可适当减少或增加字数。
稿件编排顺序及要求:
1.论文题目(中文,3号黑体加粗居中,可以分成1-2行;段后空一行);
2.作者姓名(中文,4号仿宋体居中,段后空0.5行;作者为两人以上者,以逗号分隔);
3.中文摘要(300字以内,摘取论文的主要观点或创新点,客观反映论文主要内容;“摘要”二字用小4号黑体,摘要内容用小4号宋体,段后空一行);
4.中文关键词(3-5个,集中体现论文主题的关键词;“关键词”三个字用小4号黑体;每一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5.作者中文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学位、单位、职称或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上述各部分内容用小4号宋体,并用逗号分开);
6.英译文字(按上述第1-5项内容顺序,提供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的英译;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大小遵照上述中文相应位置上的要求);
7.正文内容(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数据准确,文字流畅,格式规范;用小4号宋体,行距20磅,字符间距为标准):
一级标题(顶格),4号黑体,段前段后一行
二级标题(顶格),5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三级标题(顶格),5号楷体,段前段后0.5行
8.图(距正文段后0.5行,图题位于图下方;中文用6号宋体,加粗,英文用6号Times New Roman,加粗);
9.表(距正文段前0.5行,表题位于表上方;中文用6号宋体,加粗,英文用6号Times New Roman,加粗);
10.正文中的注释一律采用尾注,标示为①,②,③,……(“注释”二字用小4号黑体,其他内容用6号宋体);
11.在论文最后另起一页,提供包括作者详细的通讯地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
另:如获得基金资助的文章,应详细注明“项目级别”“项目名称”“项目编号”等信息,并置于正文首页下方,用小5号宋体。
12.文内引用文献和文末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①文内夹注的文献信息放在括号内,作者姓名(外文只注作者姓)与年份之间空一格,不加逗号,如(Lefevere 1984: 92)。三个作者的,第一次出现全部列出,第二次则用“et a1.”,如(Kember et al. 2000);三个以上作者的,全部用“et a1.”,如(Caselli et a1. 1995);中文作者用“等”。如果夹注内容相同,相邻的随后的夹注可简略表述:英文文献使用“ibid.”,中文文献使用“同上”;如页码有变可标出,如(同上: 121)。
②文末参考文献部分不要包含文中没有提及的文献,但凡是提及的文献必须全部列出;
③参考文献中文文献在前,外文文献在后。
④文献类型的字母标识:
[M]为专著,[C]为论文集,[N]为报刊文章,[J]为期刊文章,[P]为未出版之会议论文,[D]为未出版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需注明学校),[R]为报告,[CD]为光盘。网上下载的电子文献信息为[J/OL]、[EB/OL]、[M/OL]等,后面需注明下载日期。中文文献以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为序,外文文献以作者姓氏的字母为序,同一作者的不同篇目以出版年份为序。同一作者同一年份的篇目以小写的“a, b, c”加以区分并注意与夹注相统一,如(李达 1921a),(李达 1921b)。书名、期刊名及报刊名首字母大写,用斜体;英文文章名除首字母及专用名词大写外一律小写;博士论文标题首字母大写。期刊文章、论文集中的文章或析出文献,要求在参考文献中注明文章所在期刊、论文集或专著等的起止页码。
⑤参考文献样例:
普通图书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 广西自然保护区[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2] 蒋有绪,郭泉水,马娟,等. 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 唐绪军. 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17-121.
[4] 赵凯华,罗蔚茵. 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5] 汪昂. (增补)本草备要[M].石印本. 上海:同文书局,1912.
[6] 昂温G,昂温PS. 外国出版史[M].陈生铮 译.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7] Pym, A. 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1998.
[8] Hokenson, J. W. & M. Munson. The Bilingual Text: History and Theory of Literary Self-Translation[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2007
论文集、会议录
[1] 中国力学学会. 第3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 天津:[出版者不详],1990.
学位论文
[1] 张志祥. 间断动力系统的随机扰动及其在守恒律方程中的应用[D]. 北京:北京大学数学学院,1998.
[2] Scheiner, C. Bilingualism and biculturalism in Self-Translation: Samuel Bekett and Vladimir Nabokov as doubled novelists[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2000.
专著中析出的文献
[1] 国家标准局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 GB/T2659—1986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S]//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文献工作国家标准汇编:3.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8:59-92.
[2] 韩吉人. 论职工教育的特点[G]//中国职工教育研究会.职工教育研究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90-99.
[3] Schleiermacher, F. 2012. 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A] // Ed. L. Venuti. The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 Abington: Routledge,2012:43-63.
期刊中析出的文献
[1] 胡安江. 译者的隐身——论傅译作品的语体选择[J]. 中国翻译,2009(2). 28-33.
[2] 陶仁骥. 密码学与数学[J].自然杂志,1984,7(7).527.
[3] Venuti, Lawrence. Translating Derrida on Translation: Relevance and Disciplinary Resistance [J]. The Yale Journal of Criticism, 2003(2). 128-133.
报纸中析出的文献
[1] 丁文祥.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2] 张田勤.罪犯DNA库与生命伦理学计划[N].大众科技报,2000-11-12(7).
电子文献(包括专著或连续出版物中析出的电子文献)
[1] 江向东.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处理与图书管理系统解决方案[J/OL].情报学报,18(2):4[2000-01-18].http://www.chi-nainfo.gov.cn/periodical/qbxb/qbxb99/qbxb990203, 1999.
[2] XVIII FIT World Congress Proceedings[C/C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