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下午,介子学术讲坛第九十六讲在学院301会议室举行。中山大学邵璐教授应邀做题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多模态海外传播研究”的学术讲座。邓联健教授主持讲座。

(图为邵璐教授在做讲座)

(图为讲座现场)
邵璐教授首先梳理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国内发展、平台作品类型演变以及海外传播现状。邵教授结合相关理论,详细解析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多模态叙事。接着,邵教授以《甄嬛传》为典型案例,解码多模态叙事力量:图像借服饰妆容传递角色身份变迁与文化符号;声音凭古曲、旁白唤醒情感共鸣,弥补语言差异;文字靠台词译配、旁白推进情节。三者协同为海外观众理解中国故事与文化,搭建起直观的视听语言桥梁。
邵璐教授进一步剖析了网络文学海外传播面临的挑战。她指出,网络文学在国内已构建起完整的全产业链体系,但在海外传播中却存在“内外断层”问题:当前主要依赖翻译平台进行输出,在改编过程中往往会删减大量文化元素;翻译效率低下且难以准确传递原意,加之文化生态失衡,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传播的深度。针对上述问题,邵教授提出:中国网络文学应当充分整合多模态资源的表意潜力,发挥不同模态间的互动与协同叙事功能;同时借助 AI 翻译技术,通过构建术语库、优化系统等方式,探索 “AI + 审校” 的模式以适配海外市场需求,从而推动网络文学在海外的规模化传播。
邓联健在点评时指出,邵教授的讲座内容详实丰富,全面系统呈现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和海外传播情况以及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策略建议。他还结合邵教授的治学精神和研究路径对在场师生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要重视知识的消化吸收,做到能够随用随取。二是做翻译除了情怀之外,还要把握对于好的翻译标准的考量,探寻可读性强、有真正需求的翻译领域。三是关注现实的、鲜活的翻译事实和翻译现象,做“活”的学问。四是要多路径出发,从文化、语言、认知层面做好文本细读。五是要跳出理论束缚,做到问题先行。最后,他希望师生从内心出发,要耐得住寂寞和辛苦,深耕学术,做有趣的学问。
问答环节,在场师生围绕中国网络文学实际翻译难题踊跃提问。邵教授结合访学经历,从文化融合视角耐心解答,现场讨论热烈,掌声持续不断。
文案:姜子奇 图片:何 茜
一审:谭春梅
二审:梁燕华
三审:邓联健
主讲人简介:
邵璐,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哲学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第十二批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英国杜伦大学访问学者。于Routledge、 商务印书馆出版专著各1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SCI/A&HCI检索近20篇(论文见于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Perspectives、Journal of European Studies等期刊) , CSSCI检索50余篇,译作13部(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子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省规划等课题20多项(1项为重点项目,1项结项鉴定为优秀) ,获省政府奖等奖项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