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介子学术讲坛第八十八讲“古代中国朝廷外交中‘译’的使用模式(口译)和‘重译’(多重间接口译)”顺利举行
3月21日上午,外国语学院介子学术讲坛第八十八讲在外国语学院融通报告厅顺利举行。香港岭南大学文学院翻译系龙惠珠教授为同学们带来题为“古代中国朝廷外交中‘译’的使用模式(口译)和‘重译’(多重间接口译)”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白佳芳教授主持。

(图为龙惠珠教授讲座)
讲座伊始,龙惠珠教授首先厘清了现代与古代语境下“译”与“重译”的差异。她指出,“重译”在古代外交叙事中不仅是一种语言交流手段,还隐含着文化和政治意义,象征着外国使者对中华朝廷的尊重与敬仰。

(图为白佳芳教授主持)
在讲座中,龙教授以香港中文大学汉达文库数据库为研究基础,对175篇古代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定量分析。她指出,“译”主要用于描述中原王朝对外探索,而“重译”则集中出现在外国使者来华朝贡的叙事中。这一鲜明的使用差异不仅体现了古代语言使用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更反映出古代译者对“译”与“重译”的选用兼具灵活性与目的性。
讲座尾声,龙惠珠教授系统揭示了古代翻译术语的使用规律,并指出“译”与“重译”作为构建华夏中心主义的语言工具,为翻译的政治性研究提供了历史佐证。当代学者应关注翻译活动中的权力话语,避免无意识的文化偏见。
在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围绕简史译献的语料搜集等问题积极提问,龙教授细致地逐一解答,不仅深化了讲座的主题内容,也激发了在场师生的深入思考。

(与会师生积极提问)

(图为部分与会人员合影)
最后,白佳芳教授对此次学术讲座进行了总结,对龙惠珠教授富有原创性和开拓性的精彩分享表达了诚挚的感谢。白教授说,“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广大师生对古代翻译实践的理解,还通过翻译研究展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了中国故事的讲述和中国文化的传播,为今后的口译及翻译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本次介子学术讲坛在与会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
主讲人简介
龙惠珠(Lung Wai-chu, Rachel),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教授兼系主任,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英语语言与语言学博士。长期从事口笔译、口译史和中国口译概念史研究。龙教授研究成果丰富,出版专著Interpreters inEarly Imperial China(2011),多篇研究论文发表在Babel,Meta,Interpreting和Perspectives等国际顶尖翻译研究期刊。其近期有关中国古代“重译”概念的研究论文分别收录于Interpreting and Society: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2023) 、Babel ( 2024) 及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hinese Interpreting (2024)
文案:庄心怡
图片:陆 鑫
一审:庄心怡
二审: 刘旭健
三审:白佳芳